笔趣阁

第97章 安史之乱(下) (第1/3页)

天才一秒记住【笔趣阁】地址:www.sdjrxs.com

【节度使,意为节制,调度。

是唐朝为了维持对外用兵或者镇守边关而设置的官职。起初只掌管边境军事事务。

可是到了开元末期,封建王朝不可避免的土地兼并现象逐渐严重,也就是地主阶级通过各种手段将百姓的土地占为己有。

尤其是灾年,以钱粮换地,使得很多人口丧失土地成为流民。

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中央,为了解决流民问题,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,雇佣流民大量从军成为职业军人。

同时期,游牧民族骑兵数量质量得以加强,国家正好也需要可以长期驻守边关的快速反应部队。

可是军队的开销也随之增加,中央供给不足,于是开始让军队自己在边境屯田耕作。

这一事务的具体管控权力当然落到了节度使身上。

逐渐的,节度使掌管了所辖军区的军事、行政、民政、财政以及生产和税收。

在辖区内吸收流民,补充兵员也由节度使管理。

这样一来,随着节度使的权力增大,在其管辖范围内的士兵就容易出现“唯知其将之恩威,而不知有天子”的现象。】

(罗马:这个我熟)

(土地兼并啊,封建王朝后世都会出现的问题)

(历史周期律)

(好家伙,这是军阀的节奏啊)

……

各时空的朝堂皆面色严重。

这场动乱,竟还与土地兼并有关吗。

古代的工商业不够发达,土地就成了百姓最基本的生活和生产保障,当时即便是官员的工资也是拿粮食来结算的。

朝廷如果想要筹建大事,比如战争、灾害等,首先考虑的是国库的粮食是否足够,有粮食才有银子,而有银子却未必有粮食。

作为一个农耕大国,土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
王朝发展初期,有粮食百姓才安心。那时候人少地多,人们刚从动乱中缓过神,朝廷也还算英明,使得百姓能够休养生息。

但王朝逐渐稳定,经过几代的发展和财富的堆积,生活水平逐渐上升,阶级鸿沟愈发明显。

人口增加,人多地少,一些农民失去土地,被地主阶级兼并。

矛盾出现,等到掠夺愈发严重,没有田地成为流民的人在聚集在一起后,就会对王朝造成威胁,这就离末年不远了。

这个道理朝臣们懂吗

当然懂。

甚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想了不少办法。

比如均田制,宋朝的王安石变法,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,清朝的摊丁入亩制度等。

这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压力,但却无法根治土地兼并问题。

毕竟朝臣们是得益者,阶级的对立使得一些问题根本无法深耕。

那后世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。

各个时空的朝臣们心中忐忑,难道就真的逃不过这个魔咒了吗……

天幕说的浅显,连一些武将都明白了其中的问题。那又能怎么办呢,天高皇帝远,若事事都要中央来,传递信息都要耗费不少时间。

对于边境地带的将士们,时间是非常宝贵的东西。

……

汉,董仲舒眉头紧锁,天幕说的问题,他也曾思考过。

他曾说过:“除井田,民得买卖,富者田连阡陌,贫者亡立锥之地”,倡导抑制兼并。

但刘彻当时忙于征战,没时间将这个问题摆上议事日程。

这件事不能不重视,流民越多,朝廷的压力就会越大,社会动乱,是影响社稷的大事!

他此时不在宫中,刘彻只招了几个近臣入宫共赏天幕,没想到这次天幕还来了点干货。

虽然并没有过于深入,这也是后人根据历史循环总结出的经验,哪怕一毫也能令他们感悟颇多。

董仲舒立刻整衣敛容往未央宫去。

……

唐,李世民苦笑。

原来还有这一层原因。

才第七个皇帝,兼并就这般严重了吗。

这时的大唐将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在一起,既减轻了政府财政方面的负担,又耕战结合,藏兵于民。

怎么到了李隆基那,变化这办法,土地兼并啊,李世民皱眉,除了均田制,还有更好的办法能抑制吗。

“唯知其将之恩威,而不知有天子”,果然,节度使的权力已经不受控制了。

……

【怛罗斯战役之后,随着中央军事战略的调整,对外用兵的需求减少,各镇节度使的注意力,也必然从国外转向国内。

因为在唐朝有不少边关将领回到中央,成为朝廷重臣甚至宰相的先例,中央官员与边关各镇出现对立之势。

可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,李隆基因为个人问题荒废朝政,没有起到调节作用,同时也导致了中央贪腐严重。

一代贤相张九龄被李林甫代替,在皇帝不理事物之时,几乎独揽朝政。

虽然他也解决了部分财政问题,可其巩固权力阻塞迫害贤良的手段,却无所不用其极。

科举制度逐渐形同虚设,任人唯亲的现象在朝堂以及地方成为普遍现象,最致命的后果就是,中央军队腐化,庸才流入。

缺乏管理,缺乏训练,中央的实力逐渐削弱,而地方节度使却在日益壮大。

安禄山,本是一个打了败仗被押解回中央准备问罪的胡人兵马使,可是他通过贿赂官员洗脱罪责,同时因表演胡旋舞得到唐玄宗的注意,很快平步青云。

李林甫考虑胡人不能做宰相,于是投玄宗所好,推举安禄山为东北三镇节度使。

一来,减弱节度使对其相权的威胁;二来,安禄山可以成为其强劲党羽。

这三镇的节度使足足有15万人,力量已经盖过中央,而皇帝贵妃还在与安禄山嬉戏共舞,没有丝毫忌惮。

李林甫病死后,原本市井地痞出身的杨国忠,因为是杨玉环的族兄,同时也因为十分会“做人”,所以成为新的宰相。

杨国忠与是李林甫政敌,安禄山做为李林甫的党羽,自然与杨国忠交恶。

双方持续且轰动朝堂的党争,皇帝却任其发展,视而不见。

而杨国忠霍乱朝纲阻塞中间的本领,与李林甫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
自身能力有限,就会嫉贤妒能,使得中央更加腐朽。

不懂兵法又好大奇功,对南方几度用兵,两次使军队走入瘴气之地,战事失败,导致唐军折损数万,也让南方s数民族与唐交恶。

安禄山在看到自己的权利,甚至个人安危竟遭威胁,同时也认识到中央实力不济之时,终于下定决心发动兵变。

公元755年12月16日,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,在范阳(北京)起兵。

其数下部骑精锐烟尘千里。

安禄山在东北方势力庞大,骑兵没有遇到任何有效抵抗,就占领了河北。

随后兵锋直指东都洛阳。

等到12月22日,唐玄宗李隆基才相信安禄山确实率兵造反,命儿子荣王李琬为元帅,高仙芝为副帅东征安禄山保卫洛阳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

如遇章节错误,请点击报错(无需登陆)

新书推荐

西游之妖神白龙 软萌小知青的吃瓜日常 山海经之三子传说 隐婚老公求曝光 撕婚裂爱 贵妃又又又跑了 狸奴小宠